分手后,真的可以做朋友
在“分手还能做朋友吗?”这个永恒的辩论主题中,多数人会选择做不了朋友,是因为我们对爱的独占。而成熟人格允许感情可以变化,并接纳这种变化通过外在形式表达。关系,是有多种形态的——q
■ 冰千里
分手还能做朋友吗?
在“分手还能做朋友吗?”这个永恒的辩论主题中,多数人会选择做不了朋友,是因为我们对爱的独占。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和“相忘于江湖”更容易被接受,因为这成功逃开了某种恐惧。
我有个朋友,他会很快进入一段关系。无论恋情还是友情,一开始会十分珍惜、加倍付出,各种体贴温暖,对方也备受感动,情感迅速升温白热化。但好景不长,过度体贴和照顾渐渐让别人有了压力,他对此相当敏感,哪怕对方一点点不耐烦都会在内心掀起轩然大波,继而自怨自艾、指责对方,关系走向了边缘。
更严重的在于他分手的决绝,一点也不给对方解释的机会,从此再也不复相见,好像之前在一起的时光是完全浪费,再也没有值得留恋的地方。尽管他谈过多次恋爱,最终结局都是如此。事实上,那些恋情和他没关系,他始终在与自己谈恋爱。
许多人没有我朋友极端,但也会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模式僵硬而单一,没给关系自由选择的机会。这是非常典型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分裂。它是很原始的防御,表达只有两端:理想化和贬低。在一起的时候必须融合,理想化破灭就开始贬低、割裂,把经历也一起消灭。他们不相信关系还可有其他存在形式,越是亲密越是如此,根本不考虑“分手了还能做朋友”这个主题。
成熟人格允许感情变化
成熟人格恰恰相反,他们允许感情变化,并接纳变化通过外在形式表达。好体验和糟糕体验可以同时拥有且不恐惧。他们从内心真的接受了另一个人的善与恶、优点与缺点,更加客观对待他人和自己。
曾有个来访者,开始的时候就像我朋友那样分裂,后来在我的引导下,慢慢试着和准备分手的男友有其他一些保持链接的可能。他们没有断裂,虽联系少了也还会在某些场合有交集,比如同在几个心理学的群、在同一个老师那里上课、和其他同学有交流讨论等。
坚持半年多,有一天她告诉我:“原来我以为的爱太片面了。”当然,这位来访者之所以能转化关系存在的不同方式,是因为她愿意给自己一个机会。当接纳关系发生变化的时候,对自己认识也更饱满了。
关系是有多种形态的
关系有多种形态,相反形式都可以并存。这超越了自私的亲密是更高级别的爱。一般人都以为,爱的浓度要高于喜欢的浓度。但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不这么认为。他觉得“爱”一个人往往存在占有、索取、融合、控制的欲望,这是二元关系还没有分化好的结果。而“喜欢”则是站到人性角度互动,允许彼此在独立中依赖、在依赖中独立,更愿意让对方在关系中“独处”。这才是进入了更广阔的三元关系。
允许从朋友到爱人,也允许从爱人再到朋友,并能保持一份感恩,这是需要很高人格成熟度的,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清晰的边界感。这是基础,搞明白一段关系中自己和对方的位置,并在这个位置上双方都是舒适的。既要能够守住自己的底线,还要能用一种开放式的姿态敞开边界,邀请对方进入,体验相依相偎。
第二,较高的心智化水平。既能心智化别人,又能够心智化自己。这需要有人性悲悯的觉察,好理论在制高点都是相通的,人的本性在最深层也是相似的,我们都有着古老的相同的基因。
第三,整合了一种基本冲突:独立与依赖。在独立中依赖,也能在依赖中独立,而不是分裂的,要么独立要么依赖。这在青春期孩子身上表现明显,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和要独立的倾向并没整合好,所以就形成了巨大冲突,依赖不行,独立也不行,二者很难兼容,会形成各类问题。说到底,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整合独立与依赖的过程,让它们和平共处:我对你的依赖会让我自己感觉很好,会觉得自己很值得,同时收回依赖时也能控制得住那份孤独,自我满足而不是陷入孤独出不来。
人在不同阶段要完成不同情绪成熟度,之后才可以走向下一个阶段。这种能力不在于关系中痛苦至极还要勉强维系。其实越如此越应探索关系的本质,换一种相处方式,而不是故步自封、自我囚禁。
我们不再是我们,愿我们依然是我们。
(作者系心理咨询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