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42天,做做盆底功能评估

  受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主任中医师 刘刚

  小莉生完宝宝后,困扰她的一个难言之隐冲淡了为人母的喜悦。她发现自己每次打喷嚏或激动大笑时,就有尿液溢出。还出现腰酸背疼、小腹坠胀现象,到医院检查,发现竟是盆底功能障碍惹的祸。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刘刚表示,产后妇女出现“漏尿”现象多是因为盆底功能障碍导致,除此之外,不少妇女产后还会伴随阴道松弛、性生活不满意、小腹坠胀、尿频、子宫脱垂等症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病率达45%以上,可是患者的就诊率却极低。

  产后为何会出现盆底功能障碍?

  许多产妇不解:为何会出现盆底功能障碍?刘刚主任解释说,盆底的功能就好比吊床,在会阴肛门处托起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器官,维持夫妻生活快感、排尿动作、排便等多项生理功能。产妇在妊娠、分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盆底肌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就导致盆底肌肉功能障碍。也就是说,这张“吊床”的弹性变差,其“网”内的器官无法固定在正常位置,从而出现相应功能障碍。

  刘刚主任说,盆底损伤轻者表现为产道松弛、小腹坠胀、性生活不满意或尿频、便秘等不适;重者可出现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等疾病,造成难以言状的痛苦。这些临床表现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出现的几率。

  盆底功能障碍并非月子没坐好

  许多产妇没有正确意识到产后盆底康复的重要性,往往把注意力放到瘦身、塑形上面,而把一些盆底功能障碍的症状归咎于坐月子没坐好,耽误了治疗。刘刚指出,许多女性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认识有三大误区——

  误区1:盆底修复不重要 X

  症状重时才就诊

  许多女性对盆底功能障碍不了解,把许多问题都归咎于没有坐好月子,出现了问题也“搁置不理”,殊不知这样会错过盆底修复的最佳时期。刘刚说,大部分产妇都患有盆底障碍性疾病,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建议产后42天做一次盆底功能检查,发现问题尽早治疗。尚未发现问题最好也要及时进行盆底康复训练,以提高产后的夫妻生活质量,预防更年期出现排尿异常等问题。

  盆底康复治疗可以说是“产后必修课”,但事实上,早在计划妊娠期,女性就有必要学习如何准确定位肌群、正确收缩、循序渐进、适时适量、持之以恒地进行盆底训练。因为随着妊娠发展,子宫慢慢增大,盆底承受的压力和损伤也与日俱增。

  误区2:只有顺产才会 X

  出现盆底功能障碍

  那么,是否盆底功能障碍只针对顺产女性?顺产女性,大多有产道扩张、肌纤维变形、张力减退,骨盆不稳定关节脱位等盆底肌肉松懈问题。剖腹产女性是否就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了呢?

  刘刚主任解释道:“的确有研究认为经阴道分娩比剖宫产分娩者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者发病率明显增高,故阴道分娩是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与直接损伤盆腔内筋膜支持结构和阴道壁,以及直接或间接破坏盆底肌肉和神经有关,但这并不是唯一原因。”

  妊娠、雌性激素水平下降,孕产期体重的增加等因素都是盆腔功能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剖宫产患者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也需要做盆底康复训练,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误区3:已出现盆底功能 X

  障碍难以恢复

  刘刚指出,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并不复杂,而且治疗效果很好。

  盆底功能障碍的轻度病人只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自己回家做盆底肌肉的锻炼。而中重度的病人可以在医院接受电刺激生物反馈等的治疗。以尿失禁为例,65%的人能彻底治愈,95%以上的人能缓解。正规医院还会针对不同病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采取最适合的康复训练方法。目前康复训练采取的主要治疗方式有电子生物反馈、功能性电刺激、膀胱训练、凯格尔运动等。

  刘刚主任强调,如果不注意接受任何治疗,随着其年龄的增大,激素水平的下降,肌肉会变得越来越松弛,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也就会越来越严重,最后只能选择手术治疗。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通讯员 陈晓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注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