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医解答妈妈最关注的母乳喂养问题
8月1日至7日是第23个“世界母乳喂养周”,研究表明,母乳喂养的孩子更聪明,孩子成年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然而,今年3月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0至6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为27.8%,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38%。母乳喂养到底有哪些好处?如果生病了还能不能喂奶?这些问题成了很多母亲关注的焦点。昨日,商报微医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解答。
剖腹产后喂母乳
对宝宝不好?
沙坪坝区刘女士:我下个月马上就要生宝宝了,但是因为婴儿绕颈,我只能选择剖腹产,但有人说剖腹产后喂母乳对宝宝不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儿保科主治医师张萱: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剖腹产通常采用硬膜外麻醉,所以不会影响到哺乳。准妈妈们可以放心喂养母乳。
初乳脏,不适合喂养吗?
渝中区黄女士:我马上要生孩子了,我打算母乳喂养,但有朋友说初乳很脏,最好倒掉,不要拿来喂孩子,请问这种说法正确吗?初乳到底可不可以喂?
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儿保科主治医师张萱:人初乳为孕后期与分娩4~5日以内的乳汁。初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免疫球蛋白,可增强新生儿免疫功能,预防感染。所以,初乳是富有营养的。我们提倡:无论是顺产还是剖腹产的婴儿,产后尽早开奶(产后1小时内)。
只要乳汁足够,辅食晚点加无所谓?
渝北区杜女士:我的孩子5个多月了,朋友建议说6个月后可以给宝宝喂一些辅食,但现在我的母乳很充足,不知道这种情况,是不是可以继续母乳喂养,不添加其他辅食呢?
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儿保科主治医师张萱:纯母乳喂养6个月以后,母乳的分泌量及营养成分无法完全满足婴儿生长需要,尤其容易发生铁缺乏等。铁缺乏是最常见的微量营养素缺乏性疾病之一,除可导致贫血外,研究发现还可以影响生长发育、抗感染能力、智力等。因此建议在4~6月龄后,在继续母乳喂养的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条件和宝宝自身成长的需要正确添加辅食。辅食添加太晚,可能出现生长不足、辅食添加困难,年长儿挑食偏食等情况。此外,4~6月龄后,即使母乳充足的婴儿,建议每日适当添加少量配方奶,为断离母乳做准备。
感冒了是否还能继续喂母乳?
南岸区周女士:我2个月前生下了自己的宝贝儿子,一直坚持母乳喂养,可是,几天前,我突然有点头痛,接着就开始打喷嚏、流鼻涕,十分明显的感冒症状。不知道孩子吃了我的奶会不会被传染,但是如果不喂孩子又吃什么?
儿童医院保健科医生蒋志阳:哺乳期妇女最常见的疾病是上呼吸道感染,在此期间并不需要停止哺乳。因为乳汁中已经产生的抗体反而有利于婴儿抵挡疾病的侵袭。如果妈妈需要服药,需告知医生在哺乳期,医生会根据情况开一些对宝宝无害的感冒药。患感冒母亲与婴儿接触时,最好先洗手、戴上口罩,以免通过皮肤和呼吸道再次传播病菌。
乳房不胀说明母乳不足?
巴南区何女士:很多人说乳房没有发胀的感觉,就说明我母乳不足,不能满足宝宝每天的需要,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
儿童医院保健科医生蒋志阳:吸吮是维持母乳分泌的关键。婴儿吸吮的次数越多,乳房产生的乳汁越多。不哺乳的产妇血中催乳素的浓度常在分娩后一周降到妊娠早期的低水平。此外,乳汁的分泌也会受到母亲精神因素、营养和健康状况、疼痛刺激和婴儿吸吮力等因素影响。因此哺乳期间要合理安排母亲的生活起居,避免焦虑、紧张和疲劳。
衡量母乳是否充足,不能仅凭母亲主观感觉乳房是否胀来判断。而是应结合婴儿的体重增长情况、精神睡眠状况、小便量是否充足等综合判断,很多母亲因为担心自己的乳汁无法满足婴儿需要,过早的添加配方奶,反而影响乳汁分泌,导致过早断母乳,是极为可惜的。因此,建议定期儿保随访,专业人员会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添加其他代乳品。
产后1至2周奶水清淡没营养?
江北区屈女士:我的一些做了妈妈的朋友告诉我,产后1至2周奶水清淡没有营养,不给新生儿哺乳。那这段时间的母乳是不是都要扔掉呢?
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儿保科主治医师张萱:其实这种初乳里所含的蛋白质较多,脂肪较少,微量元素锌及免疫物质也较以后分泌的成乳多。清淡的奶水对新生儿是非常珍贵的,有利于增强宝宝的消化吸收能力。
6个月后的母乳质量差?
渝北区黄女士:我的孩子已经快半岁了,我一直都是母乳喂养,但网上有人说6个月后的母乳质量差,应该停止给宝宝哺乳。我现在是否应该停止喂养,给宝宝喂奶粉呢?
儿童医院保健科医生蒋志阳:其实宝宝出生后的前6个月应尽量做到纯母乳喂养,并坚持母乳喂养一年或一年以上,妈妈的乳汁质量并不会因为孩子长大而变化。
乙肝患者是否能喂养母乳?
渝中区朱女士:我是慢性乙肝患者,马上要生孩子了,很想喂母乳,但又担心病会传染,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重医大附属儿童医院儿保科主治医师张萱:许多患乙型肝炎或有乙肝病毒携带的妈妈担心自己会将病毒传染给婴儿,因此选择配方奶喂养。如果妈妈在乙肝病毒复制活跃期(DNA阳性),应停止母乳喂养,但经过治疗后的慢性乙肝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则不是母乳喂养的禁忌。记者:黎静 实习生 刘玄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