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该如何调养(图)
受访专家/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 邓雪梅
每到这个时候,便是分娩的高峰期。生完宝宝,接下来的42天,就是产妇的产褥期,民间俗称把这段时间称“坐月子”。中医认为,因为经过生产时的用力与出血、体力耗损,处于“血不足,气亦虚”的状态,容易出现多汗、尿多、关节酸痛、头晕头痛、便秘等,尤其需要产后的休养复原。专家表示,“坐月子”期间要多休息、保持个人卫生和精神愉悦,尤其是在饮食上,特别要注意因人、因时、因地,根据个人体质进补。
医生提倡“适当坐月子”
“坐月子”在我国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社会学的观点,女性生孩子是生理和心理重大变革期,“坐月子”可协助产妇顺利度过人生转折点。
而从医生的角度来讲,也提倡“适当做月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邓雪梅说,生完宝宝后,产妇的子宫颈和外阴变得松软、充血、水肿,子宫内膜表面出现了创口和剥落。顺产时,外阴伤口需要十几天的时间康复,而子宫则大约四十二天左右才能复原,子宫内膜也需要长达56天左右才能复原。另外,女性的内分泌系统、皮肤、骨关节、韧带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器官功能的复原,都要靠“月子”里的养护。
从中医学角度讲,因为生产时的用力与出血、体力耗损,产妇处于“血不足,气亦虚”的状态,称为“百节空虚”的状态,容易出现多汗、尿多、关节酸痛、头晕头痛、便秘等。产后气血两亏,元气耗损,需要产后的休养才能复原。
中医推荐如何“坐月子”
老一辈的人对于产妇“坐月子”颇多讲究,不能洗头、不能吃生冷的食物、不能刷牙……然而这些观点现在看来,有的依然适用,有的则应坚决摒弃。邓雪梅说,以下四点是临床上经常遇到产妇坐月子时常常咨询的问题———
★习俗一:
不能下床活动,要躺在床上,这样身体才恢复得快而好。
点评:休息是坐月子的头等大事。产后一定要在家里静养,注意睡眠,不要让自己再疲劳,但绝不要整月躺在床上。一般产后3天就可以下床,做一些轻微的活动。专家认为,坚持在月子里适当身体锻炼,做一些产后体操或瑜珈,可以帮助尽快恢复体型。
★习俗二:
月子里不能洗头、洗澡,因为会受风寒侵袭,将来头痛,身痛。月子里不能刷牙、梳头,容易引起牙齿过早松动及头痛、脱发。
点评:从产后的第二天起,可以梳头、刷牙、漱口。但尽量不碰冷水。可以用艾叶、鸡血藤或姜皮等煮水洗澡、洗头。保持双手及乳头的清洁卫生,尤其是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
★习俗三:
不能吃蔬菜、水果及生冷食物,会伤脾胃和牙齿。
点评:很多人认为产妇不能吃蔬菜,不然宝宝就要拉绿便。其实,蔬菜、水果都可以吃,如果怕生冷的话,则少吃西瓜、香蕉等寒凉水果。产妇的饮食以少食多餐,荤素搭配为宜,尤其要强调清淡,食物要容易消化,绝对不要暴饮暴食,防止营养过剩。
★习俗四:
产后不能出外见风,即使在室内也怕着风,身体要遮挡严实。
点评:产妇新陈代谢旺盛,出汗多,紧闭门窗的房间,空气易混浊,反而容易感染细菌和病毒,所以,“坐月子”期间,居室内还需经常通风,但不要门窗对流,不要让穿堂风吹到产妇及婴儿身上,以免感冒。
产后中医调理方法
第一周:平补, 以活血化瘀,催乳调理为主。
产妇在产后体质虚弱,不适宜大补,否则会造成产妇虚不受补。邓雪梅认为,产妇的补品以喝“生化汤”为主,一天服用一帖,连服3-5天,有祛瘀生新功能,帮助恶毒顺利排出。
第二周:温补,以调理脾胃,补肾养腰,催乳为主。例如:参芪鲫鱼汤、杜仲腰花等。
第三至四周:大补,补气血,恢复元气,补筋骨,美容养颜,防老化。煲汤可选用:阿胶、花胶、龙眼肉、枸杞子、黄芪、人参、杜仲等。
产妇进补的原则
★寒性体质 产妇调理原则
症状:面色苍白,怕冷或四肢冰冷,口淡不渴,大便稀软,频尿量多色淡,痰涎清,涕清稀,舌苔白,易感冒。
宜食:温补食物如麻油鸡、参芪鸡、四物汤或十全大补汤等,原则上不能太油腻,以免腹泻。
忌食:寒凉蔬果如西瓜、梨子、香蕉等。
★热性体质产妇调理原则
症状:面红目赤,怕热,四肢或手足心热,口干或口苦,大便干硬或便秘,痰涕黄稠,尿量少色黄赤味臭,舌苔黄或干,舌质红赤,易口破,皮肤易长痘疮或痔疮等症。
宜用食物来滋补,例如山药鸡、黑糯米、鱼汤、排骨汤等,多食水果蔬菜。
★中性体质产妇调理原则
症状:不热不寒,不特别口干。
饮食上较容易选择,可以食补与药补交叉食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