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妈妈身体有异常会让宝宝“变性”

  你肯定看到或听说过这样的人:本是小伙子,却操着一副娘娘腔,或者胡须少、不长阴毛;有些男孩子不能站立排尿,或者阴茎太小、阴囊里无睾丸等。这些现象医学上统称为性异常,包括性征异常与性器官畸形。究其奥妙,乃是胚胎期性分化与性发育障碍所致。换言之,这些性异常都是从娘胎里带来的。

  人的性别分化是经过一系列极其复杂的过程得以完成的,倘若遭遇到意外因素的影响,则完全有可能引起性分化与发育过程异常,出现女子男性化或男子女性化以及性器官畸形等恶果。

  干扰因素之一:情绪紧张

  瑞典哥德堡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有关专家以大鼠为对象的动物实验表明,怀胎的雌鼠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其雄性幼仔成年以后很可能出现某些雌性行为,这种现象也适用于人类。为什么会如此呢?这得从体内的激素变化说起。

  决定男女性别的关键除遗传因素外,激素的变化以及外部环境举足轻重。激素在胎儿形成之初已开始产生,支配着性器官的形成与走向。激素包括雄激素、雌激素等几种,雄激素支配着男性特征的发展,而雌激素则主宰着女性的特征。过度紧张的情绪会影响正常的激素分泌机制。

  对策: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孕妇生活在充满亲情的环境中,以消除滋生紧张情绪的土壤。孕妇一旦产生了紧张心态,应及时采取摆脱转移(快速离开不愉快的场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多参加平时喜欢的活动)、宣泄释放(向亲朋好友诉说自己的处境和情感)、参加社交活动(走向社会,广交朋友,将自己置身于乐观向上的情绪中)、情绪放松(每天抽出不少于30分钟的时间和爱人去户外散步)等方法予以化解。

  干扰因素之二:环境激素

  一位叫做雪雪的少妇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全家人高兴得不得了。出乎意料的是医生仔细检查后,不无遗憾地告诉雪雪,宝宝的泌尿生殖器官有问题,患有先天性尿道下裂畸形。直接恶果是孩子无法站立排尿,成年后可影响性功能与生育能力。为什么会生出这样的怪孩子来呢?雪雪很是想不通。为了孕育一个健康聪慧的小宝宝,全家人都呵护着她,她自己也是处处小心,如严防感冒上身,不服用任何药物,很少接触电脑、微波炉,水果蔬菜也吃了不少……可结果还是“在劫难逃”。医生推测很可能是环境激素闯的祸。

  科学家近年来的新发现证明了这一点。比如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一项涉及14000名男童的健康调查显示,其中51名患有尿道下裂的孩子起因于母亲孕期进食了太多的含有残留杀虫剂的果蔬。原来,农药、杀虫剂中的类雌激素样物质,白色污染物中的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等,都属于环境激素。换言之,导致男童尿道下裂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环境激素。

  环境激素的致畸胎作用特别是对性器官的危害相当大,尿道下裂畸形仅是其中的一种,其他尚有隐睾、小睾丸、小阴茎、两性畸形、性早熟等。

  对策:一是尽量选择不施或少施农药、杀虫剂的果蔬,疑有污染的果蔬应做去污染处理。多吃菠菜、胡萝卜、白菜等绿色或黄绿色蔬菜以及糙米、小米、荞麦等五谷杂粮,奥妙在于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特殊成分,能有效地排出侵入人体内的环境激素,如二口恶英等。二是少食近海鱼类。由于海洋生物“食物链”的作用,不少鱼肉中浓缩、积存有环境激素。三是留心生活中的小环境,室内装修一定要用环保材料。

  干扰因素之三:滥用药物

  药物,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草药,都或多或少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有医学专家提出:“孕期最好什么药也不用,只有两种例外,一种是铁,另一种是钙。”特别是孕早期那三个月,因为此时乃性器官等分化的关键时期,对包括中西药物在内的致畸因子特别敏感,最容易导致畸胎形成。

  国外专家通过查询病例、家访和细胞遗传学检查等方式,分析了60例性分化异常病儿,发现准妈妈在孕早期滥用药物是继遗传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成为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与山区胎儿性分化异常的主要原因。资料显示:60例病孩中,2例病孩的父母长期接触有害物;8例病孩的母亲孕期曾用激素保胎;27例病孩的父母因想生男孩而服用含雄激素的药物。

  对策:强化孕期保健,孕早期三个月内不随意使用任何药物,尤其是不服用含有激素的药物,以保障胎儿的性分化与性发育正常进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注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