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招晋升光感美人 拥有白皙美肌

副标题#e#

一、美白洗面乳,让毛孔彻底清洁

不仔细清洁肌肤,容易造成肌肤老废角质堆积,新陈代谢变差,肌肤无法抵抗外界刺激,如果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容易累积多余的黑色素而形成黑斑。现在,市面上有许多含美白成分的洗面乳都有温和软化角质、深层清洁的作用,还能帮助肌肤维持水油平衡。想拥有清澈白皙的皮肤,一定要从毛孔清洁开始。边按摩,边洗脸,祛除黑色素和老废角质。

二、亮白化妆水,让肌肤喝饱水

干燥是光彩肌的大敌,它除了会让肌肤感觉紧绷和敏感外,也是导致肌肤暗黄的关键因素。肌肤缺水,表层细胞会变晦暗,肌肤看起来缺乏活力和光泽。所以,保湿是美白的基础,只有充满水分的肌肤,角质层才会柔软有弹性,肌肤的明亮度才会自然提升。在洁面后,用浸透化妆水的化妆棉轻拍肌肤,让化妆水渗透至每一寸肌肤,即便是已遭受侵害的肌肤,也能变得润白,透明感十足。

#p#副标题#e#

三、肌底精华液,让光泽透出来

压力、紫外线、环境污染、不良的饮食与生活习惯,以及年龄的增长等因素,都会让肌肤的新陈代谢减缓,天然滋润保护膜受损,使肌肤的表面变得粗糙不均,阻碍肌肤均匀反射光线的能力,造成肌肤黯淡无光。所以,要想焕活肌肤光彩,就要在每天基础护理后,坚持使用对抗肌肤晦暗的肌底精华,能有效促进肌肤新陈代谢,提升细胞更新力和吸收力,改善肌肤质地,养出柔滑的钻石肌。现在,市面上有许多提倡清理皮层的精华,也加入了针对黑色毛孔的“酸”类成分,能加速死皮细胞和表面残留碎屑的脱落,人肌肤明亮有光彩,均匀又剔透。

四、精华液+面膜,养出无暇钻石肌

想要肌肤白得更快,美白修护精华、局部淡斑精华绝对不能少。最新美白类精华产品里含有抑制触发黑色素生成的酪氨酸酶合成的有效成分,能帮助肌肤恢复明亮剔透,同时,还添加了保湿成分,能让肌肤幼滑水嫩,消除因肌理紊乱、干燥而出现的暗沉。美白精华涂抹重点是:从最容易晒黑的T字区以及两颊部位开始涂抹,由内侧往外侧两指带过涂抹,由嘴角旁往太阳穴处涂抹开;局部淡斑精华涂抹重点是:颧骨处的“W”区域,精确针对斑点起效;最后,用手包住两颊约3秒,利用手的温度让精华液更好地渗透。还有,别忘了,每个星期要做两次美白面膜,让精华液透入肌肤底层,大约21天,就能让肌肤白得透亮又无暇。

#p#副标题#e#

五、保护胶原蛋白,不做“黄脸婆”,3招帮你赶走脸上“黄气”

满脸“黄气”,是肌肤暗沉最主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胶原蛋白的流失,而紫外线与衰老,都是导致肌肤内胶原蛋白变色的元凶,会促使给予肌肤张力的胶原蛋白发生质变,从白皙有弹性的“胶原蛋白”变成松弛的“胶原蛋黄”,不仅在肌肤上形成皱纹与松弛,也会加深肌肤的暗黄和黑斑。要想“去黄”,只美白是不够的,需要同时使用添加胶原蛋白的护肤品或美白产品才行。当然,别忘了防晒,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弱或阻止肌肤糖化,保护美肌功臣“胶原蛋白”。

1、加强血液循环。面部“黄气”淤积,可以采取按摩和运动的方法,加速血液循环,把“黄气”循环走,把好气色循环出来。

2、补血。在饮食上一定要注重补血,让脏腑得到充足的滋养,肌肤自然会吐故纳新。

3、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正常的作息和充足的睡眠是去黄的有效方法,晚上一定不要熬夜。

六、安抚微炎症,色斑、泛红一扫光

肌肤受到外界侵害时,会对外部轻微刺激做出过激反应,并触发微炎症的连锁反应。不同于普通可视型炎症,微炎症是一种潜伏在肌肤内部的破坏过程,且不会产生自我修复与愈合期。它会加速肌肤老化,触发过量黑色素生成,还会加重色斑。具有抗炎功效的美白产品,能帮肌肤抵御由微炎症引发的老化现象,同时对抑制过量色素沉淀和镇静由外界环境刺激而引起的敏感泛红现象,也很有效,让肌肤看上去更年轻、神采奕奕。

#p#副标题#e#

七、按摩促循环,白却不苍白

研究发现,亚洲女性的肌肤输送至表皮的血流量较少,导致肌肤看起来比较暗黄。这就像干瘪的红色气球,如果吹起来,红色就会变得很浅甚至透明,表面也会有光泽。同样,皮肤血液循环畅通,皮肤细胞充满活力,皮肤的通透感和光泽度自然会提升。因此,想要白得红润有光泽,产品配合按摩更有效,可以提高肌肤新陈代谢的能力,活化肌肤,帮助肌肤细胞再生,扫走倦容,令肤色恢复迷人光彩。

Step1、用中指及无名指向外侧,呈螺旋状按摩。按摩顺序:从下巴的中央开始,然后往耳朵下方部位按摩4次;最后从鼻翼开始,向太阳穴按摩4次,再在太阳穴的部位轻轻按压即可。

Step2、也是利用螺旋状按摩的方式,从额头的中央往太阳穴的方向按摩4次,再在太阳穴的部位轻轻按压。

Step3、将中指和食指轻轻夹住眉部,用中指轻轻按压眼睑,从内眼角开始,在眼周部位画圈按摩。

Step4、用双手的拇指托住下巴的下方,然后用中指在鼻翼的地方来回推动即可。

Step5、最后用温暖的双手四指和掌心,呈“V”型由上往下地安抚两颊,重复数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注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